当前位置: > 其他 > 兵不血刃的故事

读书分类

兵不血刃的故事

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,幼年就失去了父亲,过着穷苦的日子。长大后,他虽是旷世奇才,却迟迟没有得到展露才华的机会。于是,他不得已在县衙里做着低等差事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

一天,鄱阳的知名人物范逵忽然登门造访。陶侃事先没做准备,家里没有任何能待客的东西。他的母亲便剪掉头发,让他拿去卖钱来置办几样酒菜。范逵和陶侃在席间谈了很久。吃完饭,范逵向主人辞行,陶侃追着他送了一百多里。临别前,范逵问陶侃:“你愿不愿意去郡城谋事?”陶侃答道:“我久有此意,只是不曾遇到推荐我的人。”

范逵就特意去拜访了庐江郡太守张夔,向他大力推荐陶侃。张夔便召请陶侃到郡府,请他担任督邮和主簿的职务,并举荐他做了孝廉。渐渐地,陶侃也积累起了一定的名望,得到了很多地方长官的推崇。

公元305年,右将军陈敏举兵造反,他让自己的兄弟陈恢领兵a犯武昌。荆州刺史刘弘委派陶侃做江夏太守,并命他率军讨伐陈恢。

刘弘部下的将领扈瓌心怀妒意,暗地里对刘弘说:“陶侃和陈敏同是庐江人,现在您却让他率领大军去讨伐叛军。要是他怀有二心,那荆州就危险了。”刘弘不以为然地说:“我信得过陶侃的品行。他绝对不会让我失望的。”

陶侃知道扈瓌对他的诽谤之后,为表明自己的忠心,便让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回到荆州,留在刘弘身边做人质。但刘弘立即令二人返回武昌,还将陶侃升为督护,以消除他的顾虑,让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战事上。

陶侃十分感激刘弘对他的信任,他决定用胜利来回报刘弘的恩情。他和部下将士英勇战斗,所向无敌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陶侃带兵时,军纪严明,又爱兵如子,在军队中威望极高。他两袖清风,一心为公,事事严于律己。每当打了胜仗,清点战利品时,他都毫无保留地全数分赏给众将士。所以,他深得人心,所有士兵都愿意听他驱遣。

之后,陶侃先后升任龙骧将军、武昌太守。他屡次奉命带军土征,最后凭借军功获得了柴桑侯的封爵,享受四千户人家的赋税。

陶侃做广州刺史时,时局相对缓和,军政事务也不太繁忙。他早上起床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外面去,天色渐晚的时候,再逐块搬进屋里。人家问他这么辛苦干吗,他回答:“江北之地还在敌人手中,我担心自己安逸惯了,日后就不能再为国征战了。”

后来陶侃转任交州剌史,他每日都亲自会见宾客,处理公文,丝毫不敢懈怠政事,无时无刻不在辛苦操劳着。他经常对别人说:“圣人大禹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,我们这些人更应该爱惜分分秒秒的时间。一个人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有益于当世,死了之后淹没无名/那便是自甘堕落。”

时任屯骑校尉的郭默,专横暴戾,恣意妄为。他出于私怨谋害了平南将军刘胤,还假传圣旨,诬蔑刘胤是反叛之徒,并通告各地郡县。宰相王导觉得没有把握消灭郭默,便默许了他的所作所为,还加封他为西中郎将、江州刺史,以求息事宁人。

陶侃听说刘胤遇难之后,马上奏请朝廷发兵讨伐郭默。他写了一封信劝说王导:“郭默害死了剌史,朝廷就让他做刺史;有朝一日他若杀死宰相,朝廷也打算让他做宰相吗?”王导看了来信后,才下定决心平叛,并任命陶侃为讨逆军的统帅。

郭默探听到朝廷派来的统帅是陶侃后,大吃一惊,打算立即放弃江州,率军南下豫章。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,陶侃的大军就已经抵达了江州,围住了州城。

郭默明白自己在陶侃面前不堪一击,想放弃抵抗又担心终免不了一死。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晋军吹响了攻城的号角,他的部将宋侯见晋军攻势猛烈,临阵倒戈擒住了郭默,随即出城向陶侃投降。这样,陶侃便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场叛乱。

陶侃治军严谨,常年为国征战,立下无数显赫军功,享有威信,可谓是维护国家安定的柱石。有鉴于此,晋成帝传旨封陶侃为大将军,并给予他很多项特殊待遇。但陶侃十分谦逊,再三婉拒封赏。

公元334年的夏季,陶侃身患重病,奄奄一息。他在病床上写下了最后一道奏章,将自己往日所得的符节、华盖、印玺等物品全部上交朝廷,又陈述了自己不能继续为国分忧解难的遗憾之情。在他去世后,朝廷下旨追封他为大司马。